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概况 >> 发展规划 >> 正文

外语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日期:2023年09月22日 10:55 作者: 浏览量:[]

按照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沈阳工程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8-2035年)》的规划目标,在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按照《沈阳工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任务和要求,坚持内涵发展,以提高大学外语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抓手,以守正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发展为导向,结合外语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发展成就

外语学院“十三五”的发展成果主要是基于原公共外语教学部和商务英语系两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的总体部署下,两个团队在2019年初实现了正式合并,组建了外语学院,继续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后半程任务。五年来,我校的外语教学团队重视夯实基础,加强内涵建设,追求高质量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

——师资队伍建设成果颇丰。十三五末期,学院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已上升至33%,获评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比赛团队二等奖1项,其他校级以上教学比赛个人获奖10人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1人,参加其他国内外教师短期访学或进修5人,参加国内各类教师培训200余人次,覆盖面100%;指导学生参加A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指导大创项目,获批国家级、省级项目10余项;形成稳定、成熟的教学团队4个。

——各类教学资源及软硬件教学环境建设不断夯实。外语学院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引进了国内权威的大学外语智能测试云平台(iTEST),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全面实施了教考分离;完成微课资源库建设3个,微课时长超过500分钟;完成线上、线下试题库建设5个,试题数量300余套;完成语言实验室升级改造4个,320个座位投入使用。

——课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初步形成,通用英语课程建设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学英语》(跨校修读方向)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作为辽宁省跨校修读课程《大学英语》的建课方之一,基本完成了《通用英语》(四)线上资源建设,并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运行。《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获评校一流课程;后续课程方面也形成了以《工程学科英语》、《学术英语》等课程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稳步深入推进。继续开展分级、分类教学。五年来,获批省级教改项目6项,其他类校级以上教研课题10余项。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大学外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原公共外语教学部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共同努力下,我校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由“十三五”初期的32%提升到了49.9%;同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后续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科建设收获喜人。以教科研为驱动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积累了较丰富的成果,不但通过了验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5年来,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联项目以及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省级以上纵向项目14项,到款20余万元;发表SCI、CSSCI、A&HCI以及EI检索论文7篇,北大核心论文3篇;获学科相关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年均横向到款20余万元。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全国大学外语教学发展及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修订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及改革的最新纲领。《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时期学校转型发展对大学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按照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学校将继续发挥学校能源电力学科优势,依托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建设,开展清洁能源技术研究,为构建低碳零碳校园以及为地方政府、企业推动节能减排、低碳零碳建设等提供绿色转型解决方案。另外,学校将建设工程技术师范大学纳入规划,需要调整办学定位,建设高质量的工程技术师范大学。要继续为学校绿色转型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工作,为建设高质量的工程技术示范大学贡献力量,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还要继续踏实前行,尤其要继续加强内涵建设。

——内涵式发展建设的自身动力需求。“十四五”期间大学外语教育教学将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评价体系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和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与变化,就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守正创新,持续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提前积极做出谋划。

2.“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学院的科学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尚待完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对科学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挑战,高水平的大学外语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是实现大学外语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如何高效推进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

——服务于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外语课程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框架已形成,但还要随着学校办学定位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进行进一步修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还要继续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3%,还需要进一步提升;70%的教师年龄集中在40-45岁,结构不合理,需要改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有1人,数量需要增加;基本形成了研究方向较为固定的学术团队,但人员的稳定性和成果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需要提升,同时要切实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学科建设水平与省内同行有差距。主要表现为:

(1)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比较少,个别学术方向的研究人员数量较少;具有博士学位或在省内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人才的引进尚需进一步加强;团队内部40岁以下青年教师仅有1人,团队缺少新鲜血液和对现有成员的培育力度。

(2)学科团队科研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近几年来,紧紧围绕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获批了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联项目以及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研究课题,但国家级科研课题获批尚为空白。

(3)研究成果水平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有SCI、EI等检索论文发表,但只有1篇论文发表在SCI1区,团队也尚未获得任何省部级科技奖励。

——为适应高速发展的智能信息时代的各类教学资源建设需要提质增速。能支持大学外语智慧教学的硬件设施几乎为零,教学环境亟待改善;部门实行了无纸化考试,但还要高质量推进,各类、不同层次的试题库建设还有待加强;各类线上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但如何科学有效利用,需要进一步规划;提供给学生的各类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系统及平台数量多,但缺乏系统有效的利用;对各类图书资料(包括电子类)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还有待进一步规划。

二、“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据《沈阳工程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8-2035年)》和我校“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建设目标,结合外语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沈阳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外语学院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学科思想为统领,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团队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依托,不断促进外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把学院建设成为师资素质较高、课程特色鲜明、科研实力较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创新型学院,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新时期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 具体目标

1. 立足学生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继续夯实学院重点工作。确保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能够在“十三五”时期的基础上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将考研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作为外语学院一项新的重点工作;同时,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调整外语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建设专业英语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把人才培养与学生学校、发展需求、学校专业转型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2. 培养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外语精品课程

引进或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以及在省内教学或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人才。逐步改善教师年龄结构,提高【6.3博士比】和【6.8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培养【6.7校级、省级教学名师】;打造【6.11教科研团队】,提升教科研团队能力水平,力争获评【5.2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及【3.6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继续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力争获评【3.3国家级一流课程】;完善服务学校5大专业群的【3.4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建设《能源电力工程英语》、《智能制造英语》以及以培养学生综合学术英语能力的《通用学术英语》等后续课程,力争获批【3.3校级一流(精品)课程】以及【3.3省级一流(精品)课程】。

3. 依托学校行业优势,打造特色规划教材

依托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打造服务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精品教材,实现外语学院教材编写零的突破。五年内编撰完成【3.43校级规划教材1-2部,力争获评省级优秀教材】。

4. 探索总结教学模式,培育各级教学成果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3.43考试方法改革】,使其不断科学化、制度化;立足教学全过程,持续开展【3.44专题教研活动】, 以研促教。以开展【3.44外语学院教科研立项】工作的形式,鼓励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当中,探索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教学实践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检验、修订、推广;持续培育【3.7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5.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对照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申硕要求,增强学科实力。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进一步凝练并确定学科方向,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现有科研团队的活力,力争获批【5.2校级创新团队】;力争获评【5.3省哲学社会科学奖】;【5.5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或SCI、CSSCI、EI检索论文】发表数量、出版【5.5专著】数量以及【5.3省级项目】数量稳步提升;【5.7年均科研到款额10万元】以上;力争获批【4.26省级A类学科竞赛主办权】以及【3.13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

(二) 标志性期量目标

项目

期量目标

挑战度

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6.8 4-6名专任教师】,其中具有【6.3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2人】,使学院内【6.8专任教师数量达到50人】

凝练【6.11 3-5个教科研团队】,获评【5.2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3.6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培养【6.7校级名师1-2人】,6.7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1-2名】

专任教师中【6.8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0%】,【6.8正高职称教师比例超过14%】

专任教师中【6.4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每年安排2—5人进行【6.9国内培训、进修】

选派【6.9 1-2名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学院具有【6.9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5%】

教学资源建设

完善依托itest平台的【3.41无纸化考试系统】,补充大学英语六级与研究生英语【3.41考试真题、模拟题资源各30套以上】

完善基于现有教材的【3.41试题资源库】,完成外研社大学英语听力教程以及融通英语听力教程4册书的【3.41试题资源建设】

在已完成的大学英语四级系列微课基础上,补充大学英语六级、考研英语系列【3.41微课资源,总时长不少于360分钟】

申报获批【3.42省教育厅校际合作基地1-2个】

建设【3.41学院二级图书馆】,【3.41图书总数增加200册】,建立较为完善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

课程建设

完善服务学校5大专业群的【3.4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建设《能源电力工程英语》、《智能制造英语》以及以培养学生综合学术英语能力的《通用学术英语》等后续课程,其中【1-2门课程达到校级一流课以上标准】

继续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力争获评【3.3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获批【3.3校级一流(精品)课2-3门】,【3.3省级一流(精品)课1-2门】

编撰完成【3.43校级及以上规划教材1-2部,力争获评省级优秀教材1部】

教学改革

力争获得【3.43省级A类学科竞赛三等奖及以上20人次】

联合校内外专业学院系部,尝试开展1门【3.4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虚拟实践教学】

参与【3.43省级课堂教学大赛】(团体或个人),获【3.43三等奖及以上2-3项】

【3.43大学英语四级累计过级率力争达到62%】,3.43大学英语四级一次过级率稳定在48%以上,力争突破52%】;

获批各类【3.44省级教改立项6-8项】

培育【3.7校级教学成果奖1-2项】,力争培育【3.7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学科建设

与校内外专业院系开展【4.17跨学科领域建设】,建设1个“双碳”相关资料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学校【5.16碳达峰中和培训基地和碳达峰中和智库建设】英文相关材料翻译和智库宣传材料的英文翻译工作提供支持

承担各类【5.3省级科研项目16项】

【5.7年平均项目到款额10万元】

【5.5中文核心期刊、EI、CSSCI、SCI、A&HCI收录论文10篇】;撰写出版学术【5.5专著2-3部】

获评【5.2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

获评【5.3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项】

举办或承办【4.27高水平省内、国内学术会议】

获批【4.26省级A类学科竞赛主办权1项】

指导【3.18省级及以上大创项目10项】

获批【3.13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2项】

三、发展任务

“十四五”期间,外语学院将结合《沈阳工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沈阳工程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8-2035年)》文件精神,以我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聚焦“师资建设、资源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实现学院的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和创新发展。

(一)引培并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引培高质量人才

以服务于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工作为前提,推行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的原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改善现有师资队伍博士比过低的现状,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带动作用。同时,针对现阶段缺少省级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的现状,培养或引进在省内教学以及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人才,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

——师德师风与教师素养

推进【6.13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各种【6.9培训进修】、【6.9网络教研室】或【6.9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使其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科研成果水平;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提高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智慧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运用熟练度,扩充系统维护人员储备;定期邀请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高教师运用雨课堂、学习通、云班课等教学辅助软件和平台的水平。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完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机制】,以老带新,为新入职教师配备高素质指导教师,充分发挥高职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其独立或合作开展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将师德修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融入教书育人实践。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与专业学院系部开展跨学科领域研究,培养其创新意识,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组建培育各类团队

以课程建设为主线,抓好【教学团队建设】,培育工程学科英语、通用英语、学术英语等【教学团队】,将精品课建设、一流课建设作为教学团队的常项工作来抓;以双创竞赛为主线,组建演讲比赛、阅读写作大赛、跨文化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指导培训团队】,组建【双创指导团队】,提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级别,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双创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各类教学比赛为主线,组建【教师竞赛团队】,提升教师参赛水平,实现更高奖项的新突破。

——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

完善外语学院《外语学院教职工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教科研激励办法》,通过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加大教研、科研投入,督促并帮助教师申报高级职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及云端会议等方式,邀请省内外外语类专家、学者来院指导交流;每学期举办【高质量学术讲座】,及时了解与掌握业内新政策、新知识、新经验、新做法;通过举办或承办高水平省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A类学科竞赛,与省内外高校和学术组织开展前沿性的合作,提高我院在省内外语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力争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科研学术水平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师资团队。

(二)深度融合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型教学资源

【2.2继续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依托外研社itest平台,不断完善大学外语【3.41无纸化考试系统】。补充系统中的大学英语六级以及研究生英语【3.41考试真题】、【3.41模拟题资源】,使其数量上达到【3.41各30套以上】。同时,依托itest、welearn等平台,创设【3.41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及测试平台】,研究系统有效的自主学习管理办法和学习情况统计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以及考研英语成绩创造条件;

以学院教研项目的形式,两年内补充完善基于现有教材建设的【3.41期末试题资源库】,三年内完成外研社英语听说教程以及融通英语听力教程4册书的【3.41试题资源建设】,使其切实应用到各类考试的命题工作中;以学院教研项目的形式,在已完成的大学英语四级系列微课基础上,设立【3.41微课资源建设专项课题】;补充大学英语六级、考研英语系列【3.41微课资源】;

以课程团队为单位,采取【3.43课程负责人责任制】,三年内建设完成【校级及以上一流课程的微课和慕课资源】。此外,积极申报省教育厅校际合作项目,力争获批【3.42共享教学基地】。

(三)依托特色专业,打造特色金课

架构“知识与技能互补+线上线下混合+校内校外联动”【 3.43立体化教学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落实内容与语言融合(CLIL)教学理念,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教学比赛、教学培训和研修等形式打造“金课”、“金师”,建设【3.43一流课程和特色课程】,牢固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开展【3.12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

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全过程;在【3.38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相关知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本土的、日常的环境相联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绿色发展;

继续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完善《大学英语读写》、《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力争获批【3.3校级一流(精品)课程】以及【3.3省级一流(精品)课程】。继续进行《大学英语》(跨校修读方向)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资源,扩大课程影响力,力争获评【3.3国家级一流课程】;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及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并细化【3.4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在已开设后续课程《工程学科英语》的基础上,对标学校5大【3.10专业群】,与专业学院系部合作,开设《能源电力工程英语》、《智能制造英语》等【3.10 3.4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并建设【3.43课程线上教学资源】;

在教材建设方面,结合上述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打造服务我校特色专业的应用型精品教材,实现学院内教材编写零的突破。其中《能源电力工程英语》【3.39 、3.40课程和教材内容除了涵盖“源网荷储”四个方面以外,还将介绍我国的“双碳”战略相关知识】。力争五年内编撰完成并获评校级规划教材以及【3.43省级优秀教材】。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改革,使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目标进一步得到落实,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为学生就业、考研、留学等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在人文教育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

进一步完善【3.43考试方法改革】,使其不断科学化、制度化。同时,强化对于【3.43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并确保过程性考核各项指标的真实性、合理性。

继续构建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为一体的【3.43大学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动态互补;加强对英文广播电台等【3.43英语社团活动】的指导和社团学生的【3.43人文思想教育】,确保英文电台播音内容以及英文电台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既具有知识性、时效性,同时兼顾意识形态上的正向性,使其成为弘扬中国文化、宣传正能量的红色阵地;进一步扩大大学生英文演讲比赛、英语阅读大赛、英文写作大赛、跨文化能力大赛以及“词达人”大赛等【3.43省级A类学科竞赛校内预选赛参与学生人数】,成立【3.43比赛指导小组】,由比赛或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与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力争提高获奖质量、数量。

联合校内外专业学院系部,学习省内外先进教学经验,针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尝试开展【3.4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虚拟实践教学】,为后续申请虚拟实践类一流课程做好准备;继续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大赛,打造精品课堂,提高【3.43省级课堂教学大赛(团体或个人)】获奖人数及质量。

通过定期组织模拟考试、举办线上线下辅导、建设基于itest等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等方式,多措并举,确保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交替运行的情况下,【3.43大学英语四级一次过级率】、【3.43大学英语四级累计过级率】稳中有升。

坚持【3.43教学督导听课评课制度】。强化【3.43校、院两级督导】的责任意识和指导作用,完善【3.43教学质量反馈机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责任意识和教学能力;定期召开【3.43学生代表座谈会】,就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反馈和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常规教学管理,规范各类教学行为,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命题、试卷管理、阅卷等环节严格规范管理;严格【3.43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对【3.43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考核】。

以主题形式持续开展【3.44专题教研活动】,保证教研活动数量、质量,真正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主题内容包括教学模式探讨、集体备课的深入开展与创新、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的应用与推广等,以此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开展【3.44外语学院教科研立项】的形式,为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当中,为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研课题以及申报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优化学科结构,开展跨学科领域建设

以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成为【4.17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为目标,围绕学术、学科、学人,推进学科建设。

引人才、提学历、评职称,加强【4.9学科队伍建设】。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寻求学校支持,加大【5.10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人才】以及【5.10 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青年教师】引进力度;提高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在省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5.10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选送【5.10 学科骨干成员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初步形成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研究特色较为突出的【5.10科研梯队】;提高现有科研团队的活力,重点打造【5.10科研实力较强的特色学科团队】,五年内,争取获批【5.2校级创新团队】。

通过与校内外专业院系开展【4.17跨学科领域建设】,优化调整学科结构,丰富学科方向内涵,不断加深和拓展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特色与优势,提高学科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的整体科研实力;【4.18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集中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和英语语言学三个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结合我校优势特色专业,注重语言应用研究。围绕“多能源电力系统”,进行专业英语类后续课程建设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翻译学方向,以翻译理论研究为主导,【5.22以我国“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为导向,结合我校特色专业积极开展跨学科建设,对上述内容的翻译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英语语言学(语言与文化)方向,以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料库、文体学等研究领域为研究重点,注重语言与教学的关系研究,使语言学理论研究真正指导语言教学。

【5.20落实科研全过程管理】,成立外语学院【5.20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科研项目立项、中期及结项全过程管理,避免延期结题和无法结题,同时加强项目资金支出监管。建立健全科研奖励和支持制度,有针对性选派教师参加各类【6.9学术会议】与【6.9专业研修班学习】。

对标学科的学术前沿,邀请省内外同行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交流。通过举办【高质量学术讲座】学科团队的科研水平和总体实力,提高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平台的作用并搭建新的【5.1科研平台】;组建稳定的【4.9高水平学科团队】,培育研究特色,提升科研实力,提高项目和论文的质量和层次;通过举办或承办【4.27高水平省内、国内学术会议】,与省内外高校和学术组织开展前沿性的合作,扩大影响力。努力使学科团队具备承担【4.9国家级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能力。

注重通过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坚持以省级A类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驱动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在充分调研外语类省级A类学科竞赛数量和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合作单位设计开展新的竞赛内容,求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获批【4.26省级A类学科竞赛主办权】;通过到兄弟院校和相关企业开展调研学习,开发和建设【产学研合作研发基地】,力争获批【3.13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为教师搭建更广阔的科研活动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凝心聚力,营造和谐向上发展氛围

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干部队伍的“领头羊”与党员队伍的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理清工作思路,规范工作秩序,密切联系群众,关心职工生活,树范示先,弘扬正气,努力提升各项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团结共进,【“党政工共建”】团结向上、和谐有序的职工之家,有效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完善制度,强化教学质量评价力度

以《外语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外语学院党总支民主集中制议事决策制度》和《外语学院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为准则,促进领导班子不断学习,科学谋划,民主管理,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学校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学院规章制度】。修订《外语学院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和《外语学院教科研奖励办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日常行政、教学、科研等环节中的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团队建设以及学科团队建设等工作中去。

建设和完善《外语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规定》和其它【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规范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认真落实期初、期中和期末等各项教学检查工作,规范课堂教学,严格课堂纪律,严抓学风和教风。完善【二级督导听课反馈制度】、【师生座谈制度】、【教师约谈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等,切实根据评估、反馈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水平,不断提高外语学院整体教学质量。

(三) 多措并举,保障师资队伍健康发展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立德树人”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完善考核制度,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不断提升学院教师的师德涵养,激励教师潜心育人,严肃师德失范惩处,使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在人才引进、评奖评优、晋级晋升等环节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将其纳入考核评价机制。

以造就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重点,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为实现学院“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提供人力保障。积极向学校争取在【人才引进】、【进修培训】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与倾斜。引进优秀人才,满足学科建设、组建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的需要;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完善教师队伍管理、考核和分配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外出进修、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合作研究等,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

(四)开源节流,改善办学软件硬件条件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财务预算编制与管理,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向【教学、科研】倾斜,制定扶持政策,调动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经费筹措能力】,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加强【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以及经费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通过争取学校经费支持以及开发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方式,力争建设1个【多功能语言实验室】或【智慧教室或录课教室】。推动智慧教学在我校外语教学中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编制小组

长:杜 薇

员:刘 闯、李岱菊、杨欣瑶、韩英焕

执笔人:杜 薇、李岱菊